查看原文
其他

产业链易受冲击,稳链畅链怎么做

浙江新闻 2022-08-10

当前经济形势极为复杂,“三重压力”叠加“两大变量”,不稳定、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。当前经济走势怎么看,堵点卡点怎么打通,怎样更有力帮助市场主体……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热点问题,浙江日报记者与长期关注浙江经济的专家学者开展探讨。

本期对话:

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


● 疫情之下,浙江产业链供应链如何求变

● 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,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

● 如何在危机中实现更高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

● 浙江制造业有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,会对浙江产业链带来多大冲击


产业链、供应链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生命线。

疫情发生两年多来,“两链”经历了一场又一场“压力测试”。今年3月上海实施静态化管理之后,更向人们展示了其巨大威力:浙江与上海产业协同性强的部分行业,被迫频频按下暂停键。

疫情影响下,如何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?稳链畅链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?浙江日报记者就此专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。


记者:疫情之下,浙江产业链供应链暴露出哪些问题?如何求变?

兰建平:疫情下产业链供应链首当其冲,恰恰是基于产业国际化程度高、已充分融入全球分工。尤其浙江,无论是产业协同性,还是区域协作性,在全国各省(市、区)都位居前列。而疫情下,经济越发达、一体化越密切、协同性越好的区域和企业,反而容易优势变劣势、长板变短板。

今年3月上海实施静态化管理后,上海多家供应商出现停工、停运情况,直接导致浙江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供应链断链,堵点随之而来。正是由于浙江在高端制造业上与上海形成的分工协作十分明显,所以上海产业的任何“微震”,浙江会感受到明显的“动感”。

浙江的产业链、供应链该怎么办?

首先,要深入分析浙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关键领域清单,精准分析关键产业链和供应链的“关卡”,加快建立重点产业关键原材料、零部件、设备及成品的自主供应体系,寻求国内和替代国的供应链替代方案。


其次,依然要加强长三角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配套。以产业协同错位为方向,围绕若干产业链联盟,形成自主可控、安全高效的产业链闭环,探索形成长三角范围内“外循环”、浙江省区域“内循环”的产业链自主循环系统。


最后,要主动设立产业预警机制。通过建立产业地图,形成可展示、可检测、可分析、可预警的“产业图谱”,构建参与全球竞争的安全预警体系,对产业链风险实施动态监测,实现产业链全球风险联防联控。




记者: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,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?

兰建平:防疫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,确保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。


随着疫情管控常态化,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稳住经济上来,要让人流、物流等各种资源实现高效配置,努力让整个社会最大可能、最高效益地发展起来、组织起来,真正用最小单元、最小空间换得最高产出、最好效益。


目前,浙江制定了“三区”(封控区、管控区、防范区)内重点工业企业封闭生产指引,并在嘉善的复工复产中取得了实战经验。一旦发生疫情,可按照该指引组织有条件的企业闭环生产,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。如今,这一经验已在全省推广。这样的大胆探索就是很好的案例。


疫情防控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好,但也要因地制宜。防疫是把风险管住,而不是把各种经济社会的要素有序高效流动管住。要努力在尽量“少控”、努力“准控”上下功夫,这是促进稳进提质、实现二季度经济任务完成的高招、实招。


记者:浙江外向型程度颇高,如何在危机中实现更高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?

兰建平:对浙江企业而言,一定要力争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做到不可替代,再怎么遇到“灰犀牛”“黑天鹅”,都能始终站在舞台中央。像浙江的单项冠军、专精特新企业,正是这样的典型代表。


具体到一个区域,就是要建立紧密型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网络体系。通过具有硬核技术的产业,建立起以硬核能力连接在一起的产业链供应链,而非传统的靠低成本、买卖式的产业链供应链。让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具有内驱力的协作,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协作。也只有这种协作,才能经历各种“风吹浪打”。


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过程。疫情后,必将诞生新的、更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方式。这就是浙江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机遇。


记者:目前,浙江制造业有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,会对浙江的产业链带来多大冲击?


兰建平: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转移过程,正在全球形成新的分工体系,这是客观事实。对浙江而言,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要素更低的地方转移,也不用大惊小怪。


浙江企业更多是主动参与新的全球分工,努力在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过程中练就掌控力。这种掌控力是企业创新驱动的重要表现,包括企业经营能力、管理水平、硬核技术等综合实力。我们要鼓励更多浙江企业进入产业链、供应链的“高端环节、高端产业”,而不是“高能耗、高排放”。


浙江企业市场意识强、战略决策快、战术执行好,要抓住重构过程中的各种机遇,努力成为要素交换的网络节点。不管人流、物流、商品流、服务流如何流动,企业都能稳稳地站在要素集聚的十字路口,勇立潮头,引领下一个十年。对此,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!




更多新闻


源:浙江日报记者 夏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编辑:吴桑关注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